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新闻
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一天
2017年06月15日 11:12:33
来源:新华社

拼版照片:上图为6月14日,重庆市城口县县委办干部、被选派到北坡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庞启渊从一处绝壁上开凿的骡马道上走过;下图为6月14日,庞启渊(右)与一名村民在沟通山地鸡养殖的实施条件。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改变,胸怀“愚公”之志

“抬头一线天,岩壁似斧劈”——通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腹地重庆市城口县北坡村之路,极为险峻。

14日大清早,庞启渊换上胶鞋,赶往北坡村。2015年8月,这位重庆市城口县县委办干部,被选派到北坡村担任“第一书记”。

记者跟着庞启渊在崎岖山路步行几个小时,到达北坡村。

贫困户简文贵向记者亮出了自制的笋竹烘干架。

简文贵患有尘肺病,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而今,他将2元一斤的鲜笋竹烘干后卖到30元一斤。

“这是庞书记出的点子。”简文贵很是感激。

随后,庞启渊又来到村民何立强家的花菇架察看。为帮助乡亲们就近获得产业收入,北坡村引进了花菇种植,由乡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协作,花菇菌袋购买享受贴息贷款,每建一个花菇棚补助贫困户1500元。

“庞书记讲明白了政策,我们有钱赚,今年我还要再种4棚。”何立强对记者说。

记者和庞启渊又来到深度贫困户集中搬迁点。点上已建成的13套新房正在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再有一个月就可以入住。

“我们想将移民点打造成一个森林人家,要让贫困户断穷根、鼓腰包。”庞启渊说。

这是庞启渊这位“胶鞋书记”的寻常一天。他表示,村里脱贫攻坚任务很艰巨,但是看到村民生活天天向好,再累也甘心。

拼版照片:上图为6月14日航拍的湖北十堰郧西县坎子山村的进村公路;下图为6月14日,坎子山村村支书魏登殿(右)在查看进村公路建设情况。新华社发(熊琦 摄)

“断穷根、鼓腰包”——老支书魏登殿为此奔波了40多年。

他是湖北十堰郧西县坎子山村村支书。当地海拔1700多米,九分石头一分土,400多户居民零星散落在各个山间。

经过近40年努力,魏登殿率领大伙儿在绝壁上凿出35公里出山路,被百姓称作活“愚公”。为了让村民钱包鼓起来,这几年,老支书又干了漂亮的一票:在村里建起了玉米加工厂。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了加工厂。

坎子山村生态环境好,种出来的土豆、玉米品质高,产出的马头羊、高山蔬菜在鄂西北很有名。建成玉米加工厂后,原本市场价每斤0.8元的玉米,做成玉米糁可卖到4元一斤。

“不仅提升了附加值,还能解决村里一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魏登殿说。

谈到坎子山村的未来,他计划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产业和深加工,做大做强“坎子山牌”农产品。还想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坎子山村风景独特,这些年,每逢周末节假日,进村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

“全村85户贫困户脱贫不成问题。”魏登殿信心满满。

6月14日,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新村村民陈星宇(右)一家三口吃晚饭。陈星宇出生在罗坳镇大桥村深山里,祖祖辈辈都没搬离过土坯房。2015年2月,享受深山移民搬迁政策,陈星宇一家住进了于都县上欧工业园移民安置小区三房两厅的精装房里,有电有水有网。新华社发(王潍 摄)

温暖,灯火照亮山村

下午6点30分,夜幕降临。

52岁的陈星宇骑着电动车,穿过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新村的水泥路,下班回家。

陈星宇走进家门,妻子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碌着。

“今天吃什么啊?”

“有荤有素,四菜一汤。”

这种城里“上班族”般的生活,两年前的陈星宇无法想象。

陈星宇出生在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深山里,祖祖辈辈都没搬离过土坯房。2015年2月,享受深山移民搬迁政策,陈星宇一家住进了于都县上欧工业园移民安置小区三房两厅的精装房里,有电有水有网。

搬迁后,在政府帮助下,妻子在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上个月她领了3100多元,没有了生活压力。

“现在小区环境这么好,我每天早晚都在小区里散散步,锻炼身体。”陈星宇很是怡然。

6月14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汶水镇铜厂沟村村民苏取强(左一)一家在新居内看电视。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此刻,西南大凉山深处,星光点点,静谧安宁。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汶水镇铜厂沟村,村民苏取强家。

晚饭后,3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妻子吉拿尔子在为孩子们准备第二天的早饭,她把电饭煲擦洗干净,淘好大米,按下预约定时键;然后,找出一件件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

他们告诉记者,这样的夜晚,像做梦一样。

去年这个时候,他们一家人还住在高山上的土坯房里,屋子中间架一口锅做饭,一生火满屋子都是呛人的烟。一到夜晚,寂无人声。

苏取强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易地扶贫搬迁受惠贫困户之一。贫困户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就能搬进新家园。苏取强的新家有120多平方米,两层小楼,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

第一次看上电视,第一次用上洗衣机,第一次学会用电饭煲做饭……搬进新家4个多月,苏取强一家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

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村干部带领大家广种核桃、芭蕉芋,规划发展养殖产业,村民增收渠道明显增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23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4500元。

“以前住在高山上,娃娃们下山上学要走10多公里,一来一回要4个多小时,现在学校离新家近,走过去10多分钟就到了。”吉拿尔子很是开心。

夜色更浓。新村灯火通明,辉映星光。

这灯火,很亮很亮,很暖很暖。(执笔记者:廖翊;参与采写记者:王建、范世辉、宋晓东、张亮、孙少雄、何伟、潘德鑫、杨静、赵小帅、李伟、潘晓菁、董小红)


作者: 编辑:陈文华

1 2 3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