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沉寂已久的老铁路,在不久将被打造成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随着本报“老铁路·新干线——萧甬铁路绍兴行”系列报道的推进,更多散落于沿线的旅游资源、人文历史和绍兴故事被发掘。新干线可能带来的旅游带动、消费促进,留给人们太多的畅想空间。
毋庸置疑,让这条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畅”起来,是实现融合、带动以及其他效应的基础所在。由此,包括游线本身、运营机制等,如何打破区域隔阂、化解各种制约,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引发各方广泛关注。
做好“统”的文章
贯穿于三区的新干线,既是一条廊道型旅游带,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综合体。对于它的开发、利用、运营,“统”是“畅”的前提。
“新干线开通前,需要对铁路及沿线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周密统筹谋划。”市旅游集团副总经理仲丽华认为,作为绍兴旅游营销的一个新载体,它是带动绍兴旅游向全市域纵深推进的突破口。
的确,新干线是一盘棋。沿线景点有效整合,整体包装,统一运作,才能使之成为一条真正的旅游黄金线。若行不顺,游不畅,新干线将徒有虚名。
“绍兴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但一直存在小而散的特点,星星点点四处散落。”市政协委员吴金权研究绍兴人文旅游多年,“希望这次打造新干线,会是一次成功的破题。”
做好“统”的文章涉及很多方面,无论是旅游品牌打造,景点游线连接,还是形象包装推介等等,都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进行谋划布局。
“比如在新干线沿线的水景、水文化资源中,柯桥游古鉴湖、越城游环城河、上虞游古运河,这些都可串联,做成‘乘上列车游水城’的游线设计。”一位旅游界资深人士认为,资源一统,游客就能心中有数、脚下有路,绍兴才能留得住他们。
打破体制机制约束
统筹好新干线沿线三区旅游资源,破解体制机制的约束是关键。
在沿线诸多的景点资源中,身份不同、情况各异。既有国有的,也有民营的,有的是混合所有。“如若对这些体制问题没有一个梳理和清理,容易引发僵局,使得新干线难以形成整体性。”有关人士这样认为。
事实上,很多市民对目前实施的旅游优惠政策就有类似感受。“凭着绍兴市民身份证游览全市各地的景区,因为景区投资方不同,管辖地不同,有的免费,有的收费。政府公布的一些政策,无法实现全覆盖。”家住越城区、喜欢旅游的汤女士告诉记者,去年暑假一家人在青岛一住5天,“想看海滨风光,只要乘上公交,海水浴场、石老人、黄岛金沙滩、极地海洋世界、海底世界,一站站乘过去就是。”
在新干线的游线设置和景点布局中,必须打破原有各种坛坛罐罐的阻碍,在点的串联中实现深度融合。“如在上虞站下车,对当地的孝德文化感兴趣,就可以游走包括中华孝德园、曹娥庙等一揽子‘上虞孝德行’线路的景点;如对水果采摘感兴趣,就可以游走由各水果采摘基地组合的‘四季鲜果行’。”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薛国琴说,我们要做的是扫除障碍、组合线路,游客就可按图索骥无忧出行。
形成合力共建格局
新干线行进于绍虞平原,贯穿绍兴大城市三区。无论在筹建阶段还是今后实际运营中,沿线环境整治、旅游资源整合、游线开发设计、公共设施配套,还是景点营销推介、标识标牌设置等,都需要各区和有关部门有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合力共建。
市旅委规划发展处处长张志娟表示,在大城市、全市域的框架中,绍兴各地的协同理念进一步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新干线建设,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旅游资源跨区域融合协作,此前我市已经有成功先例。像市旅游集团多年前就与诸暨、新昌等地合作,携手打造鲁迅故里和五洩、大佛寺游线,同一文化内涵的绍兴兰亭和嵊州金庭,近几年也联动办节,共推书法之旅。
“只是这样的融合还处于小范围、景点间,其力度和广度显然不够。”薛国琴认为,新干线非常直观地将三区旅游置于一条线上,将促成三区资源互补共享,促使三区互助共建。“在这里面,有统有分,才能‘畅’起来。”她认为,新干线的建设运行体制,必须要由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同时各区及乡镇各司其职,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各自为政、多头管理。
各区和景区所在地的乡镇都可以有更多的作为,尤其是在沿线环境整治,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有很多自选动作可以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新干线建设,亟需形成这样的共识。”市区一位旅行社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