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堰现存明渠部分
修复改造现场
昨天上午,在诸暨市草塔镇,一支施工队正紧张地连接着五洩江上的坝体和一条古老水渠的涵管,现代化建设与古代水利正在巧妙融合。这条建于明代的古老水渠叫史家堰,工程完工后,五洩江的清澈河水将通过史家堰,从北流向草塔老集镇,最终汇入南面的渎溪江,实现全镇的“活水计划”。
近来,治水剿劣工作如火如荼地铺开,草塔镇6口池塘因缺乏活水水源,普遍存在黑臭现象,且容易反复发作,成了剿劣难点。为了让“旧塘装新水”“全镇引活水”,草塔镇想到了藏于集镇地下的古代水利工程。
五洩江草塔镇境内曾有10多条大小暗堰,修建于明末,已有近400年历史。至于草塔为何多暗渠,还得从其特殊的水文说起。据《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记载,“五洩江水至此多伏流,每夏旱田将龟坼,随地掘洼,即得泉源,桔槔引之不竭。”
草塔镇土质多为砂土冲积层,难以积水,在雨后三日,溪流断水,田即干涸,而地下水却很多,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度不平衡。水多,却留不下,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古代草塔人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水利设施——暗堰,依靠顺坡进行自流灌溉。
这些暗堰水源起自五洩江,斜穿老集镇内部大小水塘、古井,最后汇至渎溪江。它们修筑在地下,能将众多地下水源汇聚起来,即使遇到枯水期,也能保证水源充沛,就像一个个安全稳固的“地下水库”,保障着供水。
但是天长日久,如今仅留存有史家堰和石蟹堰。近几年,石蟹堰的明渠部分破损严重,并出现了缺口,加之渠内淤泥积淀,渠系水流不畅,下游已趋干涸,目前正在进行生态修复。因此,保存较为完好的史家堰担起了“引一镇活水”的重任。草塔镇巧借治水之机,重新修复并拓展明代水利工程的现代治水功能。
据悉,史家堰引水、活水恢复工程,利用地势高低走向原理,清理、加固古水渠,连接坝体与渠道,在五洩江和渎溪江之间沟通原有暗渠,将镇北五洩江水向南引入集镇各池塘,实现镇内的“北水南调”,该工程预计于7月底全面完工。建成后,不仅源于明代的水利工程“古法新用”会重现生机,草塔老街区域还将形成水街,让老集镇留住见山望水的灵气,构成独具一格的水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