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新昌县儒岙镇南山村,村口的池塘碧波荡漾,周围农家的楼房、远处的天姥山倒映在水中,池塘周边正在进行的景观营造已初见雏形。
“目前,治理后的池塘稳定在Ⅲ类水水质。”儒岙镇镇长求雪军说,村里把山上的泉水引进池塘,出水根据水位灵活调节,这样一来,几千年来自成一体的塘水,纳入了自然水循环系统。池塘的水活了,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儒岙镇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天姥山南麓,居“唐诗之路”精华地段,也是绍兴首批市级生态镇。在“五水共治”中,该镇完成了56个山塘水库和176个池塘的清淤工作。今年2月,剿灭劣Ⅴ类水战役打响,他们对所有水体进行了全面摸排和水质检测,共将24个小微水体列入治理对象,绝大多数是村里的池塘。其中,11个是劣Ⅴ类水,2个是Ⅴ类水,11个是Ⅵ类水。按照新昌县“灭Ⅵ减Ⅲ增Ⅱ”的目标,这些水体水质全部要在今年4月底前达到Ⅲ类水标准。
池塘水质欠佳,主要因为大部分是死水,平常只有下雨天才有雨水流入。经专家现场勘查指导,儒岙镇制订了“一点一策”治理计划,并制定了三级联包、联动考核、挂图作战机制。记者在现场看到,池塘边竖起了河长公示牌和剿劣计划公示牌。镇领导包片,担任剿劣河长。联村干部包村,担任剿劣指导员。村主职干部包点,为剿劣直接责任人。
引活水,成为剿劣的关键之举。山区乡村,地形各有特点,治理中因地制宜实施引活水的妙招:有的将山塘水库的水,通过管网引到附近村里的池塘,池塘水有进有出,成为水系的一部分;有的将山上小溪小沟的水,利用地势引入池塘,水流动起来,自净能力大大增强。雅张村村口有一口并不大的池塘,尽管完成了清淤,但山塘水库的水、小溪小沟的水没办法引进来,水还是“活”不起来。“最后我们将村里自来水管道铺到了池塘边。”儒岙镇副镇长杨育军说,“水龙头一开,池塘里就来了活水,水增加了流动性,水质自然变好。”
截污水,解决污染的后顾之忧。去年,儒岙镇已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但是,有的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了村池塘。在这次剿劣战中,该镇把所有接入池塘的处理后达标的生活污水全部外移,新建小型湿地排放处理。与此同时,在所有池塘边和村民家中的洗衣台上加建污水收集装置,纳入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避免洗涤污水流入池塘。
据了解,截至4月底,儒岙镇24个小微水体全面完成了引活水、截污水剿劣工作。经检测,水质基本达到了Ⅲ类水质。治水没有终点,接下去,该镇将结合产业升级实施集镇小流域景观改造和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