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自己的躯体告诉我们人体的真实结构,教会我们每一束肌肉的走行,每一条血管的波动,每一根神经的分布,每一个器官的定位……”昨天,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30余位学生,在解剖课堂举行一场特殊的开课仪式。在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刘文庆饱含深情的话语中,学生们围站在一起,感恩悼念面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无语良师”。
“无语良师”又称“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在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接受基础医学的学习,人体解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躯体,让学生们直观了解人体基本知识,他们无疑是医学学生的“良师”。
刘文庆告诉记者,在我国,因为每年捐献遗体数量太少,因此“无语良师”的缺口挺大。以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每年至少需要8~10具人体标本,但我市一年能提供的数量仅有1~2具。
正是因为人体标本可贵,也更显示出捐献者的伟大。刘文庆告诉记者,在每学期的解剖课开课前,师生们都会向遗体捐献者默哀致敬。医学教育离不开人体标本,没有他们,学生们不仅无法完成课业,更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这样的开课方式,让我们对‘无语良师’充满敬意和感激,我们愿以感恩、谦恭、敬畏之情,去面对每一次学习,用一生的努力去关爱生命,促进健康。”2016级新生张静告诉记者。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的前身是绍兴卫校。早在1997年,绍兴卫校已联合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登记和接收工作。2016年,经过浙江省红十字会审批,这个医学院列入省级5家遗体捐献接受单位之一。
截止到目前,市红十字会登记在册的遗体捐献志愿者60余人,成功接受捐献8例。今年已接受一位绍兴大爱市民的捐献,捐献的遗体主要用于全日制本科医学专业学生教学。
目前,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正在为“无语良师”们立碑,以此表示对“无语良师”的尊敬和缅怀,同时也号召更多市民冲破观念束缚,为医学事业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