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即兴挥笔,潇洒写就《兰亭集序》。
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兰亭名垂青史。
然而,王羲之兰亭和“曲水流觞”所在地究竟在哪?历代以来,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始终没有中断。不久前,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在多年现场考证、测绘考古成果应用、走访民间、研究古籍的基础上,提出晋王氏曲水流觞的真正地点就在兰亭西长山到下游200米段。
兰亭和“曲水流觞”之谜
如果王羲之和41位名士中有一人,酩酊大醉后在石头上涂鸦“永和癸丑,到此一游”,也许历代文人就不至于那么纠结了——晋兰亭和曲水流觞遗址究竟在哪?
只是世上没有如果,所以这一千古谜团依然难解。
历朝历代,欲破案者众,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就是其中之一,他曾两次去兰亭考证寻迹。
第一次是在17岁,张岱站在兰亭天章寺左的颓基荒砌前,有人对他说这里就是兰亭旧址。他伫立观望后说:“竹石溪山,毫无足取,与图中景象相去天渊,大失所望。”
60年后,77岁的张岱再访兰亭,他给出的结论是:今之所谓兰亭者,是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府沈启摹仿曲水流觞建造的!假的。
各种古籍,关于王氏兰亭和曲水流觞的记载不少。大部分观点认为,王氏曲水流觞的地点,应在兰亭附近,但晋兰亭何在?同样是谜。
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在《兰亭及其历史文献》一文中梳理了兰亭地址变迁大致脉络。
兰亭建于何时,位于何处?历史上或无记载,或记载不明确。
王羲之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这话既可以理解为兰亭在会稽郡、山阴县,也可理解为兰亭在会稽山北。这两种解释都对,但不够明确。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渐江水注》记载:“湖(指鉴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说明亭在天柱山附近的鉴湖湖口。但因鉴湖早已湮废,兰亭原址也无法确定。
更要命地是,王羲之等修禊后,兰亭的位置一会儿从湖口迁到湖中,一会儿又从湖中迁到天柱山山顶,不停腾挪。陈桥驿推断,直到宋初,兰亭大概仍在湖中。
直到北宋华镇所撰的《兰亭记》中说:“山阴天章寺,即逸少修禊之地……”此时兰亭已移到天章寺。
宋天章寺遗址又在哪里?
根据宋吕祖谦的记载:“十里含晖桥亭,天章寺路口也,遂穿松径至寺,晋王羲之之兰亭。”这里所谓天章寺路口,陈桥驿认为,应当就在今新桥头稍北。
北宋起,兰亭都在天章寺,到了元末,一场大火将天章寺和兰亭毁于一旦。直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绍兴知府沈启在天章寺原址以北择地重建,即为现址。也即张岱看到的兰亭。
作为兰亭象征的御碑亭建于清代,御书《兰亭序》勒石于天章寺前,上覆以亭。“文化大革命”时破坏严重,经整修后恢复清初原貌,整体保存较好。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朱关田,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古兰亭小考》一文中认为,曲水修禊,作为古郑国风俗,只需一曲清流,自可临流泛觞,曲水长长,俱无遗迹可寻,揣其大概,当在兰溪。
曲水所在地在西长山
王氏曲水流觞故址在哪?宁波大学一位学者曾提出王氏曲水流觞发生在嵊州。前不久,本报收到一位读者来信,他认为王羲之作《兰亭集序》的地点,是在兰亭紫洪山村张家畈村一带,离现兰亭文物保护地三公里。
众说纷纭,迷雾阵阵。
不久前,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提出:王氏“曲水流觞”所在地,在兰亭江西长山坝兰亭桥及下游200米段。王羲之当时的兰亭雅集是在大自然之中,而到宋代的兰亭已非故地,成了人造景观园林。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发较大反响。
除了张岱等人使用的古籍考证法和现场考证法,作为水利专家的邱志荣,还结合了水利学、测绘学、考古学等手段,科学谨慎地进行求证,他“破案”的线索,是一条叫做“西长山”(又称“锡杖山”)的古越塘坝。
西长山位于今兰亭景区南侧(景区入口),山西接兰渚山麓,东近木鱼山,高约20~24米,东西长约250余米,宽约30~35米。正是西长山的地理位置,为形成“曲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结合当地村民回忆,邱志荣对西长山坝剖面进行地质分析,认定西长山坝建于古越早期,用于这一带聚落御咸、蓄淡、灌溉之用。
三月初三是枯水期,除了大降雨时形成山沟之水,平时水流甚小,水系条件无法满足“曲水流觞”需要。而西长山坝的存在,其堰坝能控制和形成涓涓细流,恰好为兰亭江主河流提供“曲水流觞”的水系条件。
而且,20世纪70年代末,兰亭江至西长山在截弯改造之前,此段溪水正是呈“之”字型弯曲,这使得溪水流速不会很快。兰亭桥下游溪水有宽阔之水体,并且两岸具备列坐其次的条件,身临其中可见崇山峻岭之奇观,兰亭江一带山麓多产竹,又可见茂林修竹的景色。
邱志荣提出的这一结论,与唐人所言“宛是崇山下,仍依古道边”,以及南宋吕祖谦《入越录》“斟酌当是寺前溪”、刘宰《过兰亭》诗“茂林修竹翠参天,一水西来尚折旋”,明末清初张岱《古兰亭辨》“乃于天章寺前,得一平壤之地”所言,均是相符的。
作为绍兴最具权威性的地方志,《嘉泰会稽志》中记载:“兰亭桥,在县南二十五里,晋王右军修禊处。……跨桥为含晖亭。”更是充分印证了邱志荣“王氏曲水修禊在兰亭桥下游200米段”这一观点。
盼望还原曲水真迹
邱氏这一观点,在书法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兰亭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倪七一告诉记者,兰亭景区周边集聚着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既有名人陵墓,也有森林公园和书法院校,这是非常罕见的,意味着兰亭旅游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如若兰亭遗址和曲水真迹能够重现江湖,必将大大促进兰亭旅游业的发展,丰富“书法小镇”建设的内涵,让“兰亭板块”更有想象的空间。
看了邱志荣提出的观点,上海学林出版社编审、资深文史专家褚大为认为,大部分研究者往往只从史志中找一些一般规律,其引据论点只是借助一些“死”的历史,而结论往往失之颇偏。邱志荣利用自己与水利多年打交道的优势,先从古籍中寻找出疑点,步步设问,又借助现代精密地图,找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处,“引以为流觞曲水”的核心是流速,邱氏以水利专家的专业眼光,将流速问题演绎得令人信服,从而用排除法找出王羲之真正“修禊”之处,可谓功德无量。
绍兴兰亭书法研究所毛万宝先生认为,邱氏依靠相对可靠的古籍以及地形、地质和水文资料进行考证,其观点依据比较充分。这一分析说明,“现在的兰亭”虽然不是当年王羲之举办雅集活动的“确切具体遗址”,但作为“大致遗址”却不容置疑,误差仅在数百米范围之内。故而,今天的人们把“现在的兰亭”作为纪念王羲之举办永和雅集、写下《兰亭序》的“中国书法圣地”,是有充分理由的。
为何执着探寻兰亭和曲水故址?邱志荣说,解开兰亭遗留的历史谜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为了纪念兰亭,共修建了7个兰亭,而绍兴的兰亭,是根的绵延和浓得化不开的乡愁,绍兴才是唯一的书法圣地。追寻曲水真迹,其实质是追寻兰亭文化和兰亭精神,从而更好地让兰亭的历史价值在当代得到关注和继承。
邱志荣说,曲水流觞真迹溪流段至今尚未确定和保护,天章古寺又已湮没多年,当下兰亭景区要建设和扩大,有文物要保护,然古今变迁,来龙去脉亦要清晰,盼望原始精华、曲水真迹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