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新理念,推进新实践,围绕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衔接转换,促进工业经济向中高端提升发展。
一是重抓产业转型跃升。以“去产能、去低端”为重点,实施印染化工产业集聚升级、“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累计关停整治印染、化工企业超过200家,占印染、化工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作坊)2671家,连续四年被评为省“腾笼换鸟”先进市。
二是重抓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信息经济、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全面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11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增加值增长8.6%,高于规上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
三是重抓科技创新驱动。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推进企业研究院建设,实施科技大市场、科技大走廊等一批科技项目,完善出台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
四是重抓发展环境营造。出台“企业减负25条”,累计为企业减负52.2亿元;完善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建成运行全省首个涉企综合服务平台;出台人才新政,支持鼓励人才引进。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增长依然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部分工业指标增速偏低,创新动能尚未充分发挥。下一步,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拉高标杆,补齐短板,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