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王化人的笑声 >> 文化传承
鹿鸣纸重现人间,平水王化一老人复原了古老造纸术
2016年12月03日 10:55:55
来源:绍兴网

本网讯  柯桥区平水镇王化宋家店村有一个展览室,它为一门失传40多年的老手艺——鹿鸣纸制作延续了生命。

浆竹个的石灰池、上镬的囤部、挑竹个的竹络、操纸的槽缸……一个个缩小版的土设备,生动地再现了鹿鸣纸传统制作工艺。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这完全是宋家店村一名82岁老人宋汉校的主意。

宋汉校老人

相传,制造鹿鸣纸的祖先,由于劳动强度大,又得不到温饱,常常在石臼旁和烘室内昏死过去。

每当这个时候,高山上的梅花鹿总是流着眼泪,呜呜长鸣,来唤醒昏迷的造纸人,“鹿鸣纸”的叫法由此而来。它的原料只有嫩竹,最后却能制成一种质地薄而轻的纸,松软、细腻,呈米黄色,可做褶扇的衬料,也是习字学画、抄写佛经的理想用纸,曾在东南亚各国畅销。

过去,生产鹿鸣纸是平水镇百姓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土法造纸术逐渐隐没在历史中,只有原王化乡几个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还能依稀回忆得起来,其中就包括宋汉校。

他在30多岁时参加过鹿鸣纸的生产,那会儿他是一个舂竹工,负责将放入脚踏碓石臼内舂成糊状。

他说:“舂竹的时候,要左手握住护杆,右手拿拨杆,单脚不停地踩碓板,只要一会儿,就热得赤膊,穿一条牛头短裤。”

在他的印象里,鹿鸣纸的原料非常考究,必须是芒种前后10天的嫩竹。

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细分有120多个步骤,除去原料采办,简单归类,也分为段、浆、煮、佑、榨、磉、操、烧、烘等9个程序。

每一道程序要如何还原,关键环节的模型要如何制作,自今年4月起,宋汉校一门心思钻在鹿鸣纸上,他说:“美丽乡村建议需要历史文化底蕴,平水除了日铸茶还有鹿鸣纸。”

今年6月份,他带着几个老伙伴一起上宋家店原光明村陈家邬山,穿起大襟衣和牛头短裤,用大手巾扎好裤腰,从砟竹、断竹、削竹、敲竹做起,还原先辈们的劳动场景。

8月份,他开始制作造纸设备的模型,每天乘坐第一班从平水镇到宋家店村的公交车,找造过纸的老手艺人、见过土设备的老木匠,一起合计着画图纸,找材料,制作后又反复修改。

“这个浆竹个的囤部模型,一开始是水泥做的。”在展览室里,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一个用小石块堆砌,黄泥封糊的立方体,上头挖了个浅浅的圆坑,里面放着一捆捆浸过石灰水的竹个,下面有烧柴火的灶。宋汉校告诉记者,有人看到水泥囤部后提出来,以前没有水泥,都是石块堆起来,所以他们又重新做了一个。

尽管展览室内的模型基本能重现当年的造纸场景,但宋汉校依然想要精益求精,最想改善的是烘纸室。现有的模型,只是一个房屋的外观,只见柴火不见人。他设想下一步的修正方案:“最好能把一个窗户拆掉,把墙挖大一部分,在房子里放一个正在烘纸的人,再打个灯光。”

历时近半年,投资1万多元,宋汉校终于将鹿鸣纸的制造工艺基本还原出来。他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要感谢政府给予的资金补助,也要感谢那些老伙伴们的无私支持。鹿鸣纸的传统制造工艺,虽然还没有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应该被传承下去。

 

 


作者:陈松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