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绍兴要闻
上虞梁湖发现东汉孝女包娥墓
包娥是东汉人,比曹娥还早,这是上虞孝德文化又一新实证
2016年10月30日 08:38:33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东汉孝女包娥墓和碑的发现,为“中华孝德文化之乡”——上虞增光添彩。100多年前,上虞籍知名慈善家田时霖等人带头捐款修建包娥墓的故事,也印证了上虞的崇孝守信一脉相承,历代的乡贤都有做好事回报家乡的传统。

昨天,上虞区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说,当年申报中华孝德文化之乡时,他从史料中找寻的包娥也是其中一个元素,但当时没能找到更多的历史遗存,成为他心中的遗憾。如今,随着这座古墓被文史专家初断为清代重修的东汉孝女包娥墓,终于解了他这一心结。

89岁退休老师慧眼识碑

陈秋强告诉记者,孝女包娥墓碑及墓的发现,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包娥是东汉著名孝媳(比曹娥早),她和婆婆一样,年轻守寡,但她尽心服侍婆婆,孝行乡里闻名。后婆婆暴病去世,小姑诬告包娥谋杀婆婆,包娥被屈打成招。”据介绍,有关包娥的史实,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孟尝传》中。后有“珠还合浦”典故的孟尝当时只是户曹史,官位很低,曾疑包娥案是冤案,但上虞县令、绍兴知府不予明察,草菅人命,于是包娥被蒙冤处死。两年后,新任上虞县官采纳孟尝申诉,重审此冤案,终为包娥冤案平反照雪。包娥孝行被上奏朝廷后,汉顺帝封包娥为“贞孝御妹娘娘”,地方则为包娥造庙、筑墓、立碑,永垂包娥孝德,“孝闻岭”也从此留名至今。其孝顺公婆的感人故事可与孝女曹娥相媲美。

历史上,包娥墓、包娥祠屡修屡废。因种种原因,在申报孝德文化之乡时,陈秋强会长曾悉心进行了寻找,但只找到了包娥祠。

今年,位于驿亭镇横塘孝丰村的杜家坟水库进行了修理,涵管改大,所有涵管砌石用来铺砌在水坝内侧护堤。已断成两截的包娥墓碑散落在底层的堤坝上。不过,好在碑文都朝上。当地89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李鹤盛闻讯前往察看。仔细读碑文,其上有“汉褒旌贞孝包娥墓”字样尚存,他确定为包娥墓墓碑。而且,他儿时上山放牛时曾见过包娥墓墓碑,也听家中长辈提起过。

这一发现,让这位高龄老人惊喜不已,并立即告知驿亭镇乡贤分会。分会会长经遵义老师意识到此事意义非凡,冒雨与分会成员李德来、经富灿等人士前去现场,拍下残碑照。

因老人的慧眼,终于让包娥墓碑“重见天日”。

墓和碑为清末民初重修

此事也引起了上虞区文广新局的高度关注。该局迅速组织文管专家和乡贤研究会成员实地进行了调查。梁湖镇潘窑村与驿亭镇孝丰村相邻,这里很快又有了新发现——潘窑村挂壁灯山东北麓山腰处的孝闻岭上的包娥墓被找到,同时还发现立有包娥庙捐助碑的关帝殿。

据专家调查,上世纪五十年代兴修水库时,不少墓碑被拿来砌筑在堤坝中,包娥墓碑也未能幸免。

如今的包娥墓地表虽被杂草覆盖,但墓茔轮廓依稀留存,附近环境清幽、视野辽阔。“仔细研读捐助碑上的文字,原来,包娥墓和碑都是在清末民初重修,而重修的发起人是乡贤田时霖。”陈秋强会长说,上虞人田时霖不仅是中国清末民初上海工商业巨子、知名慈善家,更是一位爱国忧民的义士,曾投身护路捐款运动。当时,田时霖以母亲的名义带头捐出100大洋,还有已故的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经叔平的父亲等人集体捐助。

近日,上虞还专门举行了一场论证会。相关专家认为,此墓茔的发现为上虞弘扬孝德文化提供了实证性地点,也让孝女包娥的形象更为立体,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尽快修复包娥墓墓碑,重修包娥墓,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作者:记者 杜静静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