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参观者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的“长征渡口”碑石前留影。
于都为县,位于赣南。深秋的于都,静谧安详,于都河澹澹,穿城而过。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雩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于都古称雩都)
1962年建军节前夕,叶剑英元帅在寓所追忆战友,想起自己当年长征出发,夜渡于都河时刘伯坚同志前来送行的悲壮场面和动人情景,感而成诗。
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内,“红军从于都出发”的纪念碑气势恢宏。10月17日,记者在这里巧遇扮演青年毛泽东的王广胜等15名特型演员,他们在于都集结,将开启为期两个月的“重走长征路”。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听着讲解员胡晓琼声情并茂的讲解,王广胜竖起大拇指:“红军长征了不起,长征精神不能丢。”
说起夜渡于都河,胡晓琼介绍,1934年10月16日,8.6万名红军将士陆续在江西于都秘密集结完毕。10月17日至20日,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河上8个渡口渡河。当时的于都河,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没有一座桥梁。于都百姓汇集起800余艘大小船只,在60里长河段架起了5座横跨水面的浮桥,8.6万大军用了四个晚上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69岁的赵文友,家住于都县贡江镇楂林村,一有空闲,他就会来于都河畔看看城市的风光,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故事从父辈那里口口相传,他记忆犹新。
“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于都河上进行得悄无声息,当时距离于都最近的敌人只有几十里地,可是红军在于都百姓的密切配合下,让近在咫尺的敌人毫无察觉。为了迷惑敌人,渡河都在夜晚进行,天亮前拆掉浮桥,第二天晚上再搭建起来。为了帮助红军搭建浮桥,很多老百姓贡献了自家的门板甚至寿材板。”
放眼如今的于都河,当年架设浮桥的各个渡口,红军大桥、长征大桥、渡江大桥等8座大桥依次如长虹卧波,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见证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于都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精准扶贫政策正在落地,以脐橙为主的果茶业迅速发展,高山牧场远近闻名,“高山青草奶,天上挤下来”,赣南革命老区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赵文友欣喜地说,于都百万人口有六成外出打工,现在不少外出打工的回乡就业,住上了小洋楼,开起了小轿车。
记者手记————————————————————————
长征源新长征
82年前,红军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征程,谱写下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长征源”在于都。以长征命名的“长征大道”“长征小学”“长征广场”“长征大桥”在于都比比皆是,长征精神早已沁入骨血。
我们得知,8.6万名红军中,有名可查的于都籍烈士超过1.6万人。一个民族的魂是什么?此刻,我们有了答案——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长征精神便是我们民族的魂。这个魂里面,装的是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在进行新的长征。初心永在,基因永续。长征精神将继续指引我们在新的征程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