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最新焦点
鲜为人知的开拓:红军翻雪山前的两处艰难行军
2016年10月19日 14:36:0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10月16日电(记者惠小勇、童方)记者近日沿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从四川荥经县赶往夹金山途中意外获知,在翻越雪山前一周内,红军就已经历了两处极为艰难但鲜为人知的行军考验。

今四川省荥经县三合乡建政村与新建乡和平村之间的泡桐岗,是南北走向二郎山山系最南端、大野牛山东侧的一个弧形构造山岭,标高只有2301米,上下各约三四十华里,前山的原生竹林密不透风,后山断崖深切、水急林茂、淤泥没脚,至今连当地人也极少进山,称之为苦竹山。

相比中央红军翻越的53个名山大川,泡桐岗高度、险度都不算突出,但就是这个在一般地图上都没有标示的不知名山岗,多次出现在众多老红军的回忆录里。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曾在回忆录里写到:“泡桐岗是红军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实际上,泡桐岗就根本没有路。雅安市委党史办原主任廖成志介绍说,泡桐岗原是一片无人类痕迹的原始老林,1935年6月5日至6日,红军为避开川军堵截,从荥经县水子地出发,经泡桐岗向东北方向的天全县前进,时值大雨滂沱,瘴气弥漫,红一方面军翻越泡桐岗时,完全是靠自己开辟道路,压倒长的竹子,然后踩着竹子通过齐腰深的泥淖,有数百人走着走着便不见了踪迹,三分之二的驮畜,倒在泥浆中或悬崖下再没有起来。

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均在1935年6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差,烂泥太深,攀葛附藤,举足不敢进,骏马走骡死伤在十匹以上。”就是在这样无路可走的阴森泥泞中,红三军团十三团的工兵连走在最前面劈山开路,时任团政委张爱萍带头挥刀探路。

行军困难,宿营更难,曾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魏国禄在《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中回忆:“遍地是稀泥,连巴掌大的干地方也找不到,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我只好用茶缸接雨水给首长喝。睡觉怎么办?结果周副主席就这样靠着树干站了一夜。”

当满身污泥的红军翻过泡桐岗“下山寻到人烟之地,居民非常惊异。他们无论如何不肯相信我们是从这高峰上过来的,因为他们只听到祖宗传说,山上有条什么小径可通,可是近百年来,谁也不曾通过。在他们看来,我们仿佛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见陈云化名施平发表在《共产国际》上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过荥经县不久,记者来到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乡,见证了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前的又一处行军难关。在这个乡盐井坪村的一处临水的悬崖峭壁上,依然残存着一些古栈道的洞窝和斜插的木棒、横铺的木板。

1935年6月9日,红军先遣队前卫四团由二师师长陈光率领,沿东河向盐井方向前进,6月10日抵达崔店子。从这里过河必须通过悬崖绝壁上一段近2公里长的栈道。这些栈道是在半山腰凿洞支木,铺板而成。崔店子至黄店子之间最长一段栈道叫长偏桥,黄店子至锅巴岩间的栈道叫短偏桥。而这样的栈道与原有的一道独木桥,都被当地土豪恶霸破坏了。

廖成志告诉记者,为了迅速开辟主力部队前进的道路,红军先遣队先攀着荆棘蔓藤爬过悬崖来到黄店子,但又遇到如墙壁一样光秃秃的峭壁,红军战士解下绑腿,将绑腿和被单撕成的布条合扭成一根长长的布绳,一头系上木钩、石块,一次又一次投向对岸,终于钩住树桩,牵起一道用布绳做成的“索道”过河。过河之后,战士们又抓紧修复被拆毁的短偏桥。第二日,先遣队大部分人继续向前行军,其余返回蜂桶寨,发动当地群众帮助修复过河桥和长偏桥。在红军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修复好的栈道比原来更牢固,部队和战马都可通过。这段艰苦的行程,红军主力部队用了七天七夜才过完。

泡桐岗逢山开路,蜂桶寨遇水搭桥。探访这两处遗址,让人未登雪山,就已倍加崇敬红军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作者: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