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遵义枫香镇苟坝村红军旧址,墙上的长征标语清晰可见 新华网 王莹 摄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王莹)“红军是帮助工人农民的,白军是帮助土豪乡绅的。不当白军,当红军去。”这是写在贵州遵义泗渡镇观坝村郑家大院旧宅板壁上的一行标语,据当地人讲,是红军当年长征路过这里时留下的。与这样的标语类似,观坝村的多处旧宅墙壁上都可见红军留下的长征标语。
岁月的侵蚀已使当年清晰的墨迹渐渐褪色,但老宅主人讲起当年的故事,依旧有声有色,仿佛一切还在眼前,一切都不曾离去。
10月12日的遵义烟雨蒙蒙,记者随国家文物局“物证长征 文化征程”团队来到红军当年驻扎、经过的地方探访,从这些遗留的长征文物里,感悟长征路,重温长征情。
随处可见的板壁标语印证长征是宣传队
提及红军长征,遵义是重中之重。挽救党和红军的遵义会议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永驻史册,与遵义会议同期的其他红军活动,也给这座城市烙下深深的红色印记。
从遵义城区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车程,泗渡镇的几处旧宅坐落眼前。由于是木制建筑,宅子多少有些破败。如果不仔细查看,很难发现这几处房屋与其他旧宅有何不同。但正如当地人告诉记者的,这几座旧宅是无价之宝。“因为它上面有很多长征标语”。
循着当地人的指引,记者发现了残留在板壁上的多处标语。“红军是帮助工人农民的,白军是帮助土豪乡绅的。不当白军,当红军去”、“红军优待白军俘虏,欢迎白军弟兄当红军”......
图为残存在贵州遵义泗渡镇观坝村郑家大院板壁上的长征标语 新华网 王莹 摄
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像这样的标语在观坝村共有30多处,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泗渡镇时在当地百姓家里书写的。岁月的风霜已使这些标语有些褪色和破损。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印记,当地文物部门正在展开抢救和修缮工作。
与观坝村一样,在遵义的另一处红军旧址枫香镇苟坝村,长征标语也随处可见。1935年3月,在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来到苟坝,并紧急召开了长征史上重要的苟坝会议。今天,依托当年的苟坝会址已形成了一个红色文化村落,在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故居墙壁上,“红军是民众抗日反帝的主力军,红军是帮助工人农民的军队”等标语依旧清晰可见。
除了这些残存在旧址墙壁上的长征标语,更多的标语被当地文物部门收录进现今的遵义会议纪念馆以及遵义会议会址中。这些标语不仅是红军长征时期的重要历史印记,也生动形象的印证着那句“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一盏盏马灯,照亮长征路
在没有电灯的年代,马灯是农村生活最常见的必需品。正是这一盏盏最普通不过的马灯,出现在井冈山的八角楼、遵义的会议桌、延安的窑洞之中,成为照亮漫漫长夜、指引曲折道路的关键物品。
图为贵州遵义枫香镇苟坝村的红军马灯馆 新华网 王莹 摄
在苟坝的红军村群落里,坐落着红军马灯馆。据当地人介绍,马灯在红军长征的各个时期、各地都有,但留在苟坝的马灯却格外多。虽然烟雨不断,撑伞冒雨前来参观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大家在一盏盏马灯面前安静驻足。遥想那些寒夜,红军战士如何靠着这些马灯,度过了一次次危机,成就了一次次辉煌。
在苟坝,有一个历史事件一直被当地人所传诵,它也成为当地引以自豪的“马灯照亮红军”情怀之源头。
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1935年3月9日,中央纵队到达苟坝。3月10日,驻苟坝的中央首长开会专题讨论进不进攻打鼓新场问题。讨论从3月10日早上开到夜间,与会的绝大多数都赞同进攻打鼓新场,但只有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当天深夜,毛泽东独自一人提着马灯,在苟坝村前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脚小道上步履匆匆走了3里多路,来到周恩来住处,再次说服周恩来不能进攻打鼓新场,之后又同周恩来一起去说服朱德。3月11日一早,周恩来提议继续召开20多人的中央会议,讨论决定撤销进攻打鼓新场计划。经过争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终于说服参会人员。
图为当年毛泽东同志使用过的马灯 新华网 王莹 摄
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但当年毛泽东同志提着马灯翻越山丘去找周恩来,从而挽救红军的历史事件被当地人永远铭记,那条“毛泽东小道”也成为马灯照亮红军的重要象征。
作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重要坐标,贵州拥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和鲜明的红色风格。据统计,存在于贵州省的长征文物分布在9个市州,涉及61个县(市、区),已普查登记的达1300余处。不论是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还是黎平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会址,都成为红军长征这部伟大史诗上的重要篇章。
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在贵州吹响。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积极做好红军长征文物保护,让大文化助推大扶贫,让革命老区群众尽早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贵州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