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长征精神
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以“长征”命名
2016年10月14日 14:45:2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 题: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以“长征”命名

褚杨、马艺、陈连鑫

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七号,我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一次次将中国航天推向新高度,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起名为“长征”?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漫漫长征路和“长征”系列火箭之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

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不是巧合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载星火箭就是长征一号。长征一号的研制也是一次长征,从1958年开始到1970年发射成功,足足走了12年。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

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南郊诞生,钱学森出任院长。

火箭设计之初,大家都在想给火箭起个什么名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的同志们,有感于毛主席著名的《七律·长征》中表现出来的红军为实现革命目标,藐视一切困难、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顽强斗志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提出建议并经上级领导批准,将火箭命名为“长征”,寓意我国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中国航天踏上新长征

“长征”成为我国系列运载火箭的标志性名称,一代代航天人也踏上了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在探索空间的火箭技术方面,不可能得到任何国家的援助。唯一的出路就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力更生、独立研制的道路。

创业难,但难不倒中国航天人。房屋一时盖不起来,大家就住帐篷、睡通铺。没有地方办公,就在飞机库中搭起工作台,用手摇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和设计。

长征一号研制工作,每攀登一个技术台阶,都需要攻克大量的难关。在当时,除了钱学森外,其他科研人员都没有见过导弹、火箭是什么模样,更不懂怎样设计和生产导弹。大家不懂就学,边干边学。他们发扬红军长征时的牺牲精神,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各项重大试验任务。为了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从全国各名牌大学选调了4000名大学生。他们来到戈壁滩,加入航天试验队伍,开始艰苦创业。参加重大试验任务时,面对生死考验,大家都写下遗书,交了“最后的党费”。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终于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航天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继承发扬

长征精神气贯长虹,长征火箭翱翔苍穹。当第一枚火箭直射云霄的时候,人们看到乳白色的运载火箭弹体上写着两个火红的大字——长征。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长征精神激励着人们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新征程。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航天人巨大的付出。从长征路到飞天路,折射的是薪火相传的精神。不同的长征,同样的精神。

我国的航天之路,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长期封锁,开始长征般的艰难跋涉。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中国航天人,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一部我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辉煌历史。


作者: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