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周年 >> 新闻
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2016年10月10日 14:57:31
来源:人民日报 沈壮海

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繁荣兴盛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清晰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

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文化自觉、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独特文化贡献的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以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任务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路径选择,有力引领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文化强国基于我们党对文化意义的深刻把握。对于文化发展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宽广的视角,将其“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文化的命运总是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化的力量始终是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是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历史带来的启示,是我们前行必须遵循的大逻辑。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比翼齐飞。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发展繁荣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精神条件和智力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接近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站在民族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繁荣文化的物质基础与精神资源更加丰厚,同时也面对着人民文化需求的井喷式增长。这无疑对文化发展繁荣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设文化强国是综合国力竞争所凸显的时代课题。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场域。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推出相应战略,从文化中借力、在文化上发力。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虽然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仍未根本改变。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这里所要求的,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劲提升。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原则与规律

习近平同志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始终遵循的方向与原则,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中“一与多”“古与今”“中与外”“常与变”“人与文”等基本关系问题,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规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明确重申与反复强调,深刻回答了我们所要发展繁荣的文化的根本性质、主体内容,深刻阐明了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各项要求之中,反复出现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问题的论述中。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文化服务人民、文化讴歌人民、文化扎根人民、文化依靠人民。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坚持和强调,深刻回答了我们的文化为谁兴盛、何以兴盛这一根本问题。

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及其现代价值,强调要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就是要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多一分尊重、多一分思考,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复强调,再次申明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对待文化领域的古今关系应持的科学方法论。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同志还反复论及文化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回答时代新课题、回应发展新需求的过程中创新的问题。对创新的高度关注与着力倡导,体现了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深刻阐明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层动力问题。

坚持以开放为取向。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激发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创造力的内在要求。文化的开放,既体现在积极吸纳外域文明的优秀成果,又体现在积极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融通外域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又特别关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对文化开放问题的精辟论述及对文化走出去的积极推动,确立了当今时代条件下我们在文化发展中对待中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坚持以人才为根本。文化是人的创造,文化强国一定有灿若群星的文化人才作代表。“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创新创造,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人才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同时,习近平同志也提出了文化人才成长应有的理想与目标、人才成长过程中的自我修养与锤炼等方面的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才为本,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涵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深刻认识。

坚持文化内容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并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呈现出文化内容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并重的鲜明特点。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习近平同志都作出了系统论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我们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确立我国文化体系良性运行的价值中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赖以推进的价值秩序与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教、涵于制、载于文、化于境、行于众,落细、落小、落实。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鲁迅“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之语,深刻阐述了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意义。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我们所需要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拘于一格、不定于一尊,但也有共性的要求和特征,即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能体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智慧,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一个国家能否称得上文化强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风格和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新闻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强文化凝聚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称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并用48个字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承担起职责和使命,就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论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等问题时,习近平同志无一例外地阐述了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不断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中国人充满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也一再强调文化自信问题。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大的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人创造文化新辉煌所必需的信念和信心、底气和骨气。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文化创新创造宝贵的文化资源。同时,中华民族还具有勇于创新的民族禀赋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概括的那样:“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民族禀赋和文化创造力,中华民族才能顽强走出近代以来的危局和困境,开创民族的新路和民族文化的新路,并越来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创造文化新辉煌的强大物质基础、精神积累与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文化发展繁荣具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精神积累与制度保障。同时,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也实现了历史性提升。可以确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化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发展繁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当高楼大厦在我国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必然巍然耸立。对此,中华民族有足够的自信,也正行进在奋力开拓的正确道路上。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推进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基于对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基于对文化规律的不懈探索,越来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体现为我们对文化意义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体现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为当代中国积聚着实现民族复兴深沉而强劲的渴望。“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对复兴的深切渴望,是中华民族不懈创新创造、对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不竭动力。

(作者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作者: 编辑:谢媛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