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长征精神
湖南桑植:红色土壤上的“脱贫长征”
2016年09月26日 14:49:4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长沙9月25日电(记者袁汝婷、陈宇箫)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张家界桑植县,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的起点。1935年,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踏上了长征之路。

9月,记者走访桑植,聆听红色故事。这里是贺龙元帅的故乡,也是著名的民歌之乡,老百姓们都对长征故事耳熟能详,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与长征有关的山歌。

“睡到那半夜过,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板儿响,不见人做声……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桑植县党史研究办主任科员向佐柏告诉记者,这首《门口挂盏灯》描写的就是一番真实情景,“红军晚上行军的时候,从老百姓家门口经过,婆婆听见了,就赶紧让媳妇儿起床,在门口点一盏灯,给红军照亮路途。一个细节,就能看出当时老百姓对红军深厚的感情。”

桑植有一方红色的土壤,孕育了贺龙、廖汉生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在整个大革命期间,不到10万人口的桑植,先后有5万多人参加革命,其中仅有据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5000余人。

作为革命老区的桑植,也是一片贫困山区。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92.6%、地貌环境被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198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武陵山联片特殊困难地区。

桑植有大小山头一万余座,耕地仅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6%,却需要养活数十万人,艰难可想而知。然而,贫困并未击垮被长征精神深深鼓舞着的老区人民。他们凭着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长征精神,一代代红军后人凿山开路、移山造田。

记者在桑植听到了这样的故事:位于高山坡地的白竹溪村猫儿塔组缺田少地,村民们于是用鸡蛋换炸药、买雷管,打炮眼炸岩石,再从别处运来泥土,一担担背上山,单凭人力,全组117人,18年炸岩13万方、挑土填土18万方,生生在岩石缝里造出了106亩田。

一段脱贫扶贫的长征,正在这里上演。从老百姓们团结一心、自发开山造田,到如今桑植县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扶贫规划并强抓落实,不断有脱贫好消息传来。

“我们这儿是红色土地,也是绿水青山,所以不能办工厂,要寻找新的出路。”桑植县洪家关乡党委副书记王贞尧告诉记者,县里想了许多办法,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还出台了《2016年鼓励精准扶贫工作创新奖励办法》,鼓励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如今,乡里涌现出一大批养殖大户,黑山鸡、茶叶、药材等养殖种植产业欣欣向荣。

桑植县委书记刘卫兵说,在过去的5年,桑植县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全县生产总值由2010年39.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4.1亿元,实现了6.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8%,还探索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模式。

一个更令人振奋的喜讯是,过去曾多年受到交通环境落后困扰的桑植县,已经从无国道、无铁路、无高速公路的“三无县”华丽转身,如今,张桑高速、黔张常铁路全线开工建设,桑植百姓期盼多年的“高速梦、高铁梦”将变为现实。

随着大交通格局的变化,桑植将成为湖南的西北门户之一。在此背景下,革命老区桑植,将步入脱贫长征的攻坚决胜期,而这方红色土壤上的脱贫故事,在红军精神的照耀下,将继续上演。


作者: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