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牌坊,记载着一段历史故事。这几天,下管群众都在奔走相告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始建于明嘉靖戊戌年(1538年)的五经牌坊即将开始修缮。
古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地
说起五经牌坊,下管镇但凡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它的来历。据史料记载,这块位于该镇西桥村的功德牌坊,是为了旌表孝子徐文彪功绩而立的纪念性建筑。
相传,徐文彪精通四书五经却不愿做官,在下管办义塾吸收农民子弟,培养出了许多中科举的学生。当朝廷发现他德才兼备,特命当时的上虞县令汪度聘他去上任,他却为照顾母亲而推辞了。最后,还是母亲慈训要他为国出力,他只好遵母命去效忠朝廷。
到了朝中后,因他为人耿直,得罪了奸相刘瑾,被充军乌拉。徐文彪一心报国,在荒蛮疆域传播中原文化,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孝德的人才。为此,皇帝特赐“五经牌坊”给徐文彪出生地——下管同德堂,由徐文彪的第二个儿子徐子宜奉旨建造。
后来,为弘扬孝德礼仪和耕读文化,五经牌坊从同德堂迁移到管溪大桥以西的官厅古道要口处,皇封三尺禁地,古有“文官下桥,武官下马”的规矩。
该牌坊于2010年被评为上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上虞境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古牌坊之一。
至于为什么叫五经牌坊,下管籍著名作家徐懋庸曾对此作出解释:“桥头的五经牌坊上,不是密密地写满姓名么,这是我们的祖宗遗留给我们的光荣。我们村里的秀才之多可以打篱笆,举人、进士、翰林、状元,哪一样拿不出,牌坊上写着‘五经科第’四个字,这就是说我们徐氏的祖宗通五经的人都有。这是何等的光荣?”
年久失修,下管人民盼修缮
五经牌坊庄严肃穆,牌坊三间四柱,用青白石仿木建筑构造,明间双层,次间单层。在牌坊横梁前后分别凿刻着“五经科第”、“恩光奕世”八个大字。横梁的左右侧,则详细记载了150余位徐氏宗族历代中举的功名人士和达官贤人。
400余年的风雨飘摇,五经牌坊就像一位垂垂老者,虽然依然静静地屹立在管溪边,然而在岁月更迭中终究逝去了昭华。牌坊表面风化严重,有的字迹已模糊不清。牌坊明间出现檐顶脊板断裂、花板部分缺失,雀替、石狮子小型石构件部分缺失等不同程度的损毁。为此,对牌坊的加固维修迫在眉睫。
“牌坊建造年代太久远了,400多年来从没有修过。”采访当天,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道,“文革时,牌坊作为破四旧是要被推倒的,好在有几位村民造房子时把牌坊包围了进去,这才让牌坊逃了一劫。”
“五经牌坊在下管人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具历史文化遗存,更是对下管耕读文化的最好诠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下管人走出家乡造福社会,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我们早就盼着它修缮了。”被称为“下管活档案”的徐三祈说。
“下管以前有很多古迹,但保留下来的不多,五经牌坊算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它是下管人民的骄傲,无论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还是教育后人的角度,修缮都是很有必要的。”下管镇原文化站站长孙霞芬说。
修旧如旧,让古牌坊焕发新生机
今年,下管镇党委政府下定决心,将五经牌坊的修缮纳入民生实事工程,并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工程修缮方案以及周围农户的安置问题。
目前,下管镇已对与牌坊相连的四户民居进行整体搬迁。原西桥村党支部书记徐秋根就是其中一户,他对修缮五经牌坊表现出极大的支持。作为下管的子孙,“五经牌坊是下管的一处文化遗存,更是下管人向外人啧啧称道的标记,所以支持修缮工作很有必要。”
下管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五经牌坊的修缮工程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最低干预、可识别、可逆”的文物保护原则,依照原有的样式、结构和规模,再现牌坊的古朴风貌。
据悉,此次修缮主要从承重梁、柱、枋、屋面、雕花装饰等方面着手,简单而言,就是在保留牌坊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按照原尺寸、原材料、原工艺补配缺失屋面石板以及雀替、石狮子等缺失石构件,对原有开裂或者不牢固的构件进行镶补、拼接或加固。
为使周边环境与牌坊的风格相得益彰,下管镇还结合牌坊的修缮工作,完成了周边电信、有线电视等杆线的整治工作,并邀请专业设计单位,对牌坊周边配套设施及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目前,五经牌坊修缮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作为下管镇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响“管溪文化”品牌的一项力措,五经牌坊在原汁原味重现历史风貌的同时,也将为千年古城下管的旅游开发带来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