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诸暨籍烈士方学在山东沂南县牺牲,当地一户农家三代接力为他守墓至今。于此同时,方学在诸暨的族人、在宁波的遗孀和后人都在寻找他的遗骸。在这个中秋节前夕,这两拨素昧平生的人终于相遇了。
50年前,方家收到烈士证
今年48岁的方刚是浣东街道汤家店村的村民。在方氏家族中,一直有一个关于小太公(方刚曾祖父最小的弟弟)方学的故事:作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小太公离家、去延安抗大读书,一直追随理想而行,但最终和家人断了联系。
50多年前,方家人收到一本寄来的烈士证,上面写着“方益品,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于一九四七年元月因积劳成疾,为人民解放事业光荣殉职”等字样。
中国抗战史研究学会会员、诸暨市作家协会会员杨福元介绍,方益品又名方学,浣东街道汤家店村人。1938年1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分配到新四军游击支队工作,任参谋。1947年因积劳成疾在山东病故,年仅31岁。
收到烈士证以后,为这个未曾归家的游子找回遗骸,就成了方家老人们的心愿。
方刚说,因为家人掌握的所有信息都没有提到方益品生前最后的落脚点,寻找就成了大海捞针。
方学遗孀曾委托女婿来诸暨寻亲
彼时,方家人还不知道,在宁波,也有人在找寻方学。这就是方学95岁的遗孀丁非,以及他们的女儿。丁非和方学是新四军时的战友,两人婚后育有一个女儿。这些,方家人并不知道。
“小太公牺牲后,老人带着女儿也改嫁了,那张烈士证也是她寄回来的,她并没有跟任何人提起更多的往事,因此也就没了联系。”方刚说。
其实,大约30年前,丁非就将女儿的身世告诉她,并说她的亲生父亲是绍兴诸暨人,老家在汤家店。当时,由于女儿女婿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寻亲。
2013年左右,退休后的女婿刘永禄决心为妻子寻根,并找回已故岳父的遗骨。带着岳母的委托,已经66岁的刘永禄前往诸暨。兜兜转转,他终于和岳父的侄曾孙方刚取得了联系。
两家人根据各自掌握的信息,相互印证了不少当年的往事,但是对于埋葬方学的具体地址,仍然没有准确的消息。
其实,丁非是知道方学埋葬处的,但是因年事已高,记不清地方了,只说有个叫莒南土山村的地方。山东的确有个莒南县,方刚找遍了,没有一个“土山村”,此事不了了之。
苦苦寻觅多年,终于看到希望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今年5月中旬。
方刚在山东当地媒体上看到一篇报道:在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土山村,一家农户三代守护村旁的烈士墓,希望能将墓地由村头迁到烈士陵园,“我放大网页上刊登的烈士墓碑图片,看清墓碑上的名字,就是小太公方学(方益品)。”
8月26日,方刚联系上守墓人刘长涛,“综合所有的信息,我们非常确信,墓碑下躺着的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亲人”。
“我们一家三代人为烈士守墓,没想到这么多年后,他的后人终于有了音讯。”突然而来的转机让50岁的刘长涛感慨万千,“埋葬烈士时,我父亲只有16岁左右,现在都86岁了。”
方学的墓距离刘长涛的老家只有800米的距离。这里当年是部队医院的驻扎地。方学被送往这里救治。刘长涛说,大概在1948年前后,烈士的夫人来到土山村,住在了他们家,临走时,她拜托刘长涛的奶奶照看方学的坟墓。应下这个承诺后,老人一直坚持看护墓地,每年的清明和春节,她都会扫墓祭奠。
刘长涛的奶奶逐渐老去,他的父亲刘乃成接过了扫墓的任务。
70年间,刘乃成从青春少年成为耄耋老者。而今,他的两个儿子,68岁的刘长增和50岁的刘长涛接过了接力棒。
“我父亲怕自己离世后,没有人再记得烈士墓,让烈士孤零零在那儿,所以希望能把方学的墓迁到烈士陵园,让他和战友们在一起。”刘长涛说,因为这样,他们才求助于媒体。“我们本想把方学的墓迁到烈士陵园去,但没想到,比这更好的结果发生了。”
三家人相见,烈士魂归故里有希望
8月31日,方刚、刘永禄一行人从诸暨出发,历经9个多小时、驱车800多公里,终于来到山东临沂。
“70年过去了,谁也没敢想过还能找到,谢谢你们这么多年守护我的先祖。”9月1日上午,在刘长涛的家里,刘永禄、方刚和守墓人刘长涛的双手紧紧地交握。
随后,方刚、刘永禄一同来到墓前,深深地给长辈鞠一躬,并按家乡的风俗扫墓祭拜。
“看,方家的后人来看你了。”
86岁的刘乃成触景生情,掉下眼泪。
七十年如一日,每逢清明、春节,刘乃成都会带着家人过来扫墓,添土祭拜。而今天,孤眠于此的烈士终于有了后人前来祭奠。
69岁的刘永禄拍下墓地的照片和刘长涛老家的照片,准备拿回家带给自己的岳母,请她进一步辨认。“战争年代,我岳母带着年幼的女儿辗转各地,生死相依,期间经历的苦难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所有的寻根,都是为了她们情感上的归属。”
尽管方家人认定墓中的烈士就是方学,但是从程序和相关材料归档来看,两地民政部门还将进一步落实信息。而在一切落实后,三家人将为烈士魂归故里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