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一位名叫方学的诸暨人在山东沂南牺牲。70年来,墓地边上的一户人家三代接力,保护着墓地。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诸暨方家,一直牵挂一位名叫方益品的长辈,并寻觅着他的坟墓,家族里始终珍藏着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烈士证”。而在浙江宁波,烈士遗孀和后代们,也在为寻找他的下落殚精竭虑。
在三个家庭的努力下,这位在异乡静静躺了半个多世纪的“游子”,也许即将可以回到家乡了。
50多年前家里收到一本烈士证
烈士证
方刚是诸暨市浣东街道汤家店村村民。在他的家族中,一直有一个关于他小太公(曾祖父的弟弟)的故事在流传。50多年前,一本烈士证寄到了方家人手中,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虽然历史久远,证书已有破损,但方刚给记者出示的烈士证中,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方益品,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于一九四七年元月因积劳成疾,为人民解放事业光荣殉职”等字样。
“小太公的故事,我是听我奶奶讲的,她是童养媳,年纪和小太公差不多大,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好,每看一次烈士证,就会念叨一遍当年的事情。”方刚说,据奶奶讲,“九一八”事变后,小太公和同学们参加游行,曾跟三个同学一起跑回老家诸暨暂避,三个月后的一个大雨天,他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出门,就再也没有回来。
“一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家里收到了小太公从延安寄回来的家书,才知道他那时正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读书。”方刚告诉记者。
在中国抗战史研究学会会员、诸暨市作家协会会员杨福元提供的本地抗战人士研究中,有一段关于方益品的介绍:方益品,又名方学,浣东街道汤家店村人。1938年1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分配到新四军游击支队工作,任参谋。随着部队的扩大改编,先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1团特派员、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司令部侦察股股长、新四军第4师第11旅第31团第2营政治教导员、第11旅司令部侦察股股长。1945年11月第11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方学任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47年因积劳成疾在山东病故,年仅31岁。
“通过烈士证和相关研究,我们对小太公的生平已经很了解了,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材料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我们能够找到他生前最后的落脚点。”方刚说,2014年,奶奶去世前,还一直唠叨着要把这位小太公找回来。
方学后代,曾来诸暨寻亲
中图为方学烈士(左)和丁非(右)于1945年合照,左图、右图为丁非
对这位少小离家参加革命的长辈的思念,一直在方家几代人里延续,但由于烈士证上没有更多信息,寻找亲人下落也无从谈起。2013年,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让寻找成为了可能。
这个人,是方学的女婿刘永禄,他是受岳母丁非和妻子的委托,前来诸暨寻找故去岳父的亲人。3年前,92岁的丁非告诉女儿和刘永禄,女儿有一个亲生父亲,解放前牺牲了,老人想委托女儿女婿帮着找一下方学家乡的亲人。
丁非现生活在宁波,今年已经95岁高龄,她和方学是新四军时的战友,两人婚后育有一个女儿。方学牺牲后,丁非通过丈夫生前告诉他的家乡地址,将烈士证寄回了家。几年后,老人带着女儿改嫁宁波,从此以后,没有跟任何人提起更多的往事。
“岳母想给多年以前去世的丈夫寻找亲人,我的妻子也一直想寻根,所以2013年,我就按老人说的诸暨地址找了过来。”刘永禄告诉记者,第一次来汤家店寻找的时候,不巧方刚正好外出,方刚的妻子并不知情,便错过了。临走前,刘永禄在村委留下了联系方式,当方刚回家听妻子说起此事,心里基本确定来人要找的是小太公方益品,于是他立马从村委要来联系方式拨打过去,果然一谈基本所有事情都能对上号,就这样双方终于再次取得了联系。
尽管两家人相互提供了不少信息,但寻找亲人墓地还是比较困难。方刚告诉记者,由于年代已久,丁非老人在讲述往事时,将沂南说成了莒南,“老人说是莒南的土山村,我把莒南县所有带‘土山村’的地方都找了一遍。”方刚说,由于当地口音原因,“陡山”与“土山”的发音非常接近,当时他网上搜出莒南县朱芦镇有三个“陡山村”,在2013年、2014年,曾先后三次到莒南寻找小太公的墓,虽然未果,但方刚却始终没有放弃。
山东守墓人,替烈士寻陵园
刘永禄和方刚
转机出现在今年8月25日,山东临沂琅琊新闻网上刊登了一篇《烈士埋骨沂蒙山区 村民:能否将墓迁到烈士陵园》的报道,报道中称,沂蒙山区土山村一位叫刘长涛的村民称,家旁有一处革命烈士的坟墓,已经有70年历史,一直由他家人照看,能否将墓迁到烈士陵园里。
“这两年,我经常会浏览山东当地的新闻网站,希望能有新的线索,一看到那篇报道,我就立即点了进去。”方刚说,通过不断放大网页上刊登的烈士墓碑的图片,他终于看清了墓碑上的名字,就是他的小太公方学(方益品)。
激动不已的方刚随后通过琅琊新闻网,联系到了刘长涛。他同时了解到,当时土山村是华东野战医院的驻扎地,他小太公在前线受伤被送到这里救治,因为医院没有床位了,就住在医院附近的老乡家,每天医生都会过来给他诊治,结果还是因为积劳成疾去世了。
“综合所有的信息,我们非常确信,墓碑下躺着的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亲人。”方刚兴奋地说。
相隔70年,烈士后人有了音讯。这件事让守墓人刘长涛也感慨万千。“埋葬这位烈士的时候,我的父亲当时也才十五六岁,经常看到烈士的夫人来这里上坟。有一次,坟前积了很厚的雪,那位女士一直在扒坟前的雪,趴在雪地里哭,现在想想心里都直泛酸。”刘长涛说,大概是1948年后,这位烈士的夫人再次来到土山村,并住在了刘长涛奶奶的家里,临走时她一直嘱托刘长涛的奶奶,请其代劳每年给烈士墓添土。
刘长涛说,奶奶受人之托,一直坚持看护烈士墓地。后来父亲代替老人承担了这项工作。现在刘长涛和大哥刘长增又接力挑起了担子。“我父亲86岁了,老人生怕自己哪天也离开了,没人再记得这事,让烈士孤零零在那儿。我们就想问问能不能把他迁到烈士陵园,让他和战友们在一起。”刘长涛说,所以才有了向新闻媒体求助这件事。
今日动身前往山东商讨迁墓事宜
方学烈士墓(琅琊新闻网记者摄)
“明天我们将动身前往沂南的墓地”,昨天下午,在方刚家里商讨完毕后,刘永禄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已经十分确定那是岳父的墓地,但还是可以再请山东老乡核实下。他拿出一张岳父岳母在1945年的合照,“刘长涛86岁高龄的父亲,当年曾经见过岳父岳母,此次前去可以拿照片请他辨认下,你看,我连放大镜都给他准备好了。”
“我妻子在宁波照顾岳母,不能一同前往”,刘永禄告诉记者,他们夫妻因工作原因定居杭州。退休后,妻子去了宁波照顾两位老人,已经有10年了,他非常支持妻子。孝顺父母不仅仅是挂在嘴边的,最主要还是靠行动,“她俩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母女感情,岳父去世时,我的妻子才一岁多,当时正值战争时期,岳母抱着她辗转各地,那种生死相依的感情旁人无法体会的。”
目前,丁非老人已经知道了此事。刘永禄先告诉了妻子,当他在电话里告诉她爸爸的墓地找到后,她连连问:“真的吗?”刘永禄说,妻子性格内向,平时话特别少,从电话里的语气他就能知晓她心中的震惊和喜悦。怕老人家情绪波动太大,刘永禄叮嘱妻子婉转地告诉老太太此事,没想到今年95岁高龄的老太太听后,坚定地告诉女儿,“等迁坟的时候,我要到诸暨去。”随后老太太又喃喃念了句:“最好这坟能设在烈士陵园,这样他的后人就都能更方便地去看望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