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柴立河 >> 评论
“烧伤家庭”遇爱心奇迹之后的思考
2016年07月18日 08:25:46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在绍兴务工的安徽人柴立河一家五口被煤气泄漏烧伤,这不幸的惨剧被本地媒体报道后,迅速上演爱心奇迹,短短三天各种善款捐助已超80万元。(7月15日《绍兴晚报》连续报道)

尽管离100万元的医药费缺口还有距离,但这笔代表着无数普通市民爱心的善款令人动容。从这股强大的爱心暖流里,我们看到了媒体的力量、爱心的博大、温暖的传递、全国的呼应,同时也看到了爱心没有户籍之分与地域之别、没有贫富之分与长幼之别,绍兴人可以毫不迟疑地伸出援手帮助“新绍兴人”,打工者可以从微薄的工资中捐出一份关爱,小学生也会在家长支持下完成爱心实践,身在外地的爱心人士也主动伸出帮扶之手。从不幸到幸运,从怜悯到关爱,这一夜之间涌动的慈善力量,彰显了社会的温度与人际的友善。

相信已超80万元的救命钱,不会是最后的数据,也相信柴立河一家在充满人情味的文明城市绍兴绝不会陷入绝境。在这次救助过程中,传统媒体利用自身公信力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与呼吁作用,但反过来讲,假如“烧伤家庭”不被媒体所关注,假如没有舆论场博得广泛的同情,当事人岂非要坐以待毙命悬一线?如果我们把获得救助的希望全部押宝在媒体宣传上,不仅媒体不堪重负,被救助者也难免遗漏。在媒体关注弱势群众之余,我们还能为更多的“柴立河们”做些什么?社会帮扶机制又该如何打通“任督二脉”做到无障碍救助呢?

因病致贫与意外致困,在当前并不鲜见,这些因巨额医药费而束手无策的“柴立河们”,很多都没有柴立河的幸运,没有被媒体关注,无人救助帮扶,独自苦战病魔,家底逐渐掏空,更何况官方救助额度是有限度的,特批的最高救助额度是3万元,所以社会化互助的完善更应寄望于民间慈善基金或广大爱心人士来协同助力,多渠道帮扶,多举措救援,畅通信息,及时关爱,以建设更加完善的爱心救助平台为抓手,让救人于危难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化运作机制,从而改变“媒体发现+应急救助”的突击性救助模式,让爱心救助更加全覆盖无漏点。

爱心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但爱心也需要激励机制来促进爱心循环,以温暖的方式去运作温暖的事业,就像无偿献血者可以免费用血的正面激励一样,不是为了回报而献爱心,而是为了肯定善有善报的传统伦理而让爱心事业更好地循环。笔者以为,在民间广泛参与并搭建爱心救助平台的同时,相关部门可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爱心人士多尽善多得益,形成良性循环与爱心互动。


作者:钱科峰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