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国和,40岁,温州永嘉人,现在是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任。8年前,我从厦门大学环境学博士后毕业,来到绍兴文理学院。初到时,我觉得这里城市很干净,人们很友善,我对绍兴感觉特别好。
随后不久,我就发现,袍江、滨海那边的空气很糟糕。本地网站上,很多市民都在吐槽对绍兴空气、河流的不满。说到底,这是由绍兴的传统产业结构决定的。
2009年,我在网上遇到了“大石”——一个对绍兴环境保护非常关注的年轻人。因为有着共同的志趣,2010年,我们组建了朝露环保公益服务中心。
2012年下半年,我市出台政策要求印染企业的COD排放从1000降至500;2013年初,又要求COD排放从500降至200。那时候,一些印染企业还没完成转型升级,一下子适应不了新变化,于是就做出一些违法举动,譬如在马路和农田旁乱倒印染污泥、往河道里乱排污水等。
那时候,朝露环保公益组织经常接到群众举报。有一次,我们接到举报后赶到袍江新区越兴路,发现路两侧的印染污泥堆成了小山,还没走近就飘来一股恶臭,周围百姓怨声载道。我们对污泥检测后发现,里面COD含量大大超标。
水、空气,市民日常的必需品,却成了奢侈品,那时绍兴的环境,已严重影响百姓幸福感。
变化往往始于最糟糕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绍兴印染企业掀起转型升级大潮,多家热电企业关停,小企业淘汰,对环境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也不断加码。
不记得是2014年的哪一天,我开始收到市环保局的手机报,里面一项内容是绍兴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此后,我每天都关注这条短信。从总体上说,各项环境指标在渐渐变好。
今年绍兴的环境质量,更是明显好转。人们经常能见到碧空如洗的蓝天,清澈见底的河流,失去之后再次得到这些,让人觉得特别珍贵。
有人说,现在绍兴的环境好了,你们这个公益组织无用武之处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绍兴的很多角落,环境违法的现象依然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而且环境违法更加专业化、隐蔽化,因此对我们的要求也更高了。就我个人而言,虽是一个新绍兴人,但我要为绍兴优美环境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