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王化人的笑声 >> 文化传承
拍时尚杂志、玩微电影、捣鼓照明展、复制鹿鸣纸工艺……
平水7个“老顽童”嗨翻天,玩转时尚和传统
2016年06月08日 10:49:36
来源:绍兴网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这句话用在柯桥区平水镇王化宋家店的宋汉校、宋长元、宋阿牛等7位老人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这7个人都是地道的农民,如今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70岁。

他们人老心不老,抱着孩童般的心态,玩转时尚与传统,捣鼓微电影、摆弄照明展、玩起鹿鸣纸制作,甚至还登上了时尚杂志,真是越玩越嗨,一刻也闲不住。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老顽童”,感受他们浑身散发的热情和魅力。

《智族GQ》为宋汉校老人拍写真

今年82岁的宋汉校,小学都没有毕业就成了当时南部山区的一名挑夫。2014年炎夏,这位老人组织的一次“行为艺术”,让人们逐渐了解到,平水镇还有这样一位“时尚”老人。他还被顶级男性杂志《智族GQ》编辑盯上了。

去年,当宋汉校老人接到《智族GQ》记者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时,一度很疑惑:这是一家什么媒体,会是骗子吗?“当时我想,自己这么个小人物,怎么会有北京的记者来采访呢?”宋汉校老人说,他答应了记者采访后,儿子一再叮嘱,要是收钱一律不能给。

当《智族GQ》的记者千里迢迢从北京寻访到平水镇时,大包小包的摄影器材让宋汉校老人有些紧张。“我一打听,包括路费加上各种器材,成本至少6000元。”宋汉校老人笑着说,后来杂志社说不收费,他这颗心才放下来。

拍摄杂志写真,宋汉校老人觉得挺有意思。摄影师从“凹造型”说到“摆姿势”,还要放道具、布场景,宋汉校老人大开眼界,他对记者感慨:“原来拍写真那么麻烦。”后来看着杂志上的“自己”,宋汉校老人突然说出一个流行词汇——“有范儿”。

玩微电影,过把“导演瘾”,留存珠茶制作技艺

宋汉校是一名老党员,人生阅历丰富,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又热心公益。去年5月,他看到“微电影”很热,于是萌生拍部电影,过把“导演瘾”。

拍电影,题材最重要,身边的事物最拿手,且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可。一番思考后,他把电影主题定位在珠茶,用电影的形式记录下珠茶的制作技艺。

因机械炒茶的普及,平水珠茶传统制作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作为平水人,应该留下这一传统技艺,这也是珠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宋汉校说,他的这一提议得到村里老人的支持。

说干就干,老人们分工合作,有的用绍兴话写出了“剧本”,有的裁制了大襟衫、布衫、马褂,有的打制了“鱼日牌”的茶箱。“全部按照民国时期的造型来做,就是要拍出最真实、最传统的平水珠茶制作过程。”宋汉校说,“演员”也都由老人们自己担任。

在拍摄中,还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高兴的事。得知老人们要自费拍摄珠茶制作“微电影”,柯桥区文广局非遗中心特意从杭州请来了一家专业的影视制作中心,帮助老人们完善剧本以及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我们还是第一次接到这样特殊的工作,在佩服这些老人的同时,更要为当地有这样的老人点赞。”该影视制作中心负责人说。

最终,微电影《平水珠茶纪事》完成,这部电影也被柯桥区文化局留档。

捣鼓照明展,穿越千年的灯具“看呆”孩子们

拍完微电影,这帮“老伙伴”又一起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收集、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各式照明用具。

“这些灯具年纪都比我大,有些甚至有上千年历史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它们的用途,应该展示给他们看看。”宋汉校说。

从古人钻木取火到用火镰、火石取火,到后来用鹿鸣纸来做火煤头,再到用油灯、煤气灯照明,最后到近代的汽油灯,宋汉校搜集的取火、照明用具种类达22种。

宋汉校说,宋家店处于绍兴南部山区,收集的照明用具不少是山区特有的,平原地区很少见。比如油松柴,是民国初期山里人家常用的照明材料。它埋在松树根部,经过几十年时间腐烂后才会形成。当时,很多农民买不起煤油,就会到山上挖油松柴来照明。

今年5月,老人们把收集的照明灯摆放在村委会议室进行展览。除了造型各异、用途不同的照明用具外,“老伙伴”还现场表演了古代灯具点火过程,如用火石点火、用煤头引燃火把等,村里的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复制鹿鸣纸制作工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忙完照明展,这群“老伙伴”又蠢蠢欲动了。这一次,他们决定演绎鹿鸣纸制作技术,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传承下去。

6月7日上午,“老伙伴”再次出发,他们爬上村里的刨竹坪竹山,在记者的见证下,找竹、挑竹、砟竹、放竹、拉竹、削竹、断竹、刨竹、劈竹、敲竹,鹿鸣纸制作原料采办的10道程序完成。

原料采办后还将经过锻、浆、煮、佑、榨、磉、操、烧、烘九道工序。鹿鸣纸的原料是嫩竹中的二黄蔑。一到春笋长成嫩竹,当地农民就大量劈蔑,将剩下的二黄,经过截断、浸水、和灰浆、蒸煮、清水洗涤、温火闷蒸、磉浆、做纸、烘纸,制成鹿鸣纸。

老人们说,鹿鸣纸又称“煤头纸”,旧时百姓点老烟用的,相当于现代火柴或打火机。鹿鸣纸的制作时间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在芒种前后。从原料采办到制作完成,前后需历时三个月。平水的鹿鸣纸曾经十分有名,还漂洋过海,盛销于东南亚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当地村民放弃了这项劳苦作业,走出山门,另谋生路。原先制作鹿鸣纸的作坊早已不复存在。

活到老,学到老,玩到老,“老顽童”们接下来还要倒腾点啥?他们说还要继续发现,请网民们拭目以待。

 

 


作者:记者 王晓宏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