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
魏魏稽山,似百科全书见证沧桑巨变;滔滔鉴水,如万卷史册诉说人间传奇。
大禹,可歌可泣的治水英雄,疏浚洪荒、划定九州的贤帝圣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寻根的本质是寻梦、寻文化。
公祭大禹陵,是大禹家族的一次大聚会,它有促进社会和谐、凝聚人心的内涵,使大禹及其后世精神文化得以延续。
2015年公祭大禹陵盛况
“拜拜老祖宗,心里面高兴!”
280名大禹后裔相聚绍兴
一年一度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对越城区稽山街道禹陵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姒族研究会会长、大禹第143代孙姒茂利来说,是最重大最开心的时刻。
因为这天,世界各地的大禹后裔来到大禹陵,向先祖敬献一炷香。随后,这些后裔相聚一起,聊天叙旧。姒茂利深知,大禹后裔之间的宗脉之情是重中之重,这种情谊来之不易。
4月13日上午,姒茂利一边打电话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在听到电话那头的人说要回来祭禹,他一脸开心,并在本子上添上对方的姓名。
“今年报名参加的人特别多,因为《参祭证》的限额,一些禹裔们难圆其愿。”姒茂利说。
今年,参加公祭大禹陵典礼活动的各界人士有千余人。其中参加祭禹的大禹后裔280人左右,比去年多了约80人。参加祭禹的大禹后裔方阵也由去年的3个增加到今年的4个。
研究表明,世界上有将近300个姓氏为大禹后裔,不仅有我们熟知的姒姓、夏姓,还有楼姓、余姓、顾姓、鲍姓、过姓、佀(sì)姓,等等。
因为首次参加祭禹,柯桥区夏履镇越王峥村的夏仁兴显得很激动。今年,绍兴本地除了姒姓后裔代表外,来自柯桥区夏履镇的5名后裔也将参加祭禹。
据《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就发生于夏履。后人感念其功,建桥兴志,命名“夏履桥”,地因桥名。
在夏履镇,大禹后裔主要分布在越王峥村、夏履桥村等。越王峥村有村民2600多人,其中夏姓的村民就占了60%。
河南清丰的佀国旗今年是第二次参加公祭大禹陵典礼。
“拜拜老祖宗,心里面高兴!”为了参加这次活动,大禹后裔佀姓17人从全国各地奔赴绍兴。
佀姓为华夏八大古姓之一,始祖为大禹。《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佀氏族谱》记载,先人以为“女”就是“人”,将“女”用“亻”代替,于是有了第一次演变,变“姒”为“似”;明朝时因战乱避祸,后人隐姓埋名,变“似”为“佀”。佀姓现有两大聚集地——山东郓城县和河南清丰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11年,湖南卫视推出中国第一档趣味解读姓氏文化节目——《非常靠谱》。作为反赌公益人士的佀国旗受邀参加录制,同台解读姓氏、追溯家谱的还有姒姓代表——绍兴的姒卫刚,他们与主持人汪涵侃侃而谈,寻根问祖。那次面对面后,去年,4名佀姓后裔来到大禹陵祭禹。
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会长、全国夏氏宗亲总会代理会长夏士延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来参加公祭大禹陵典礼活动。今年,105名夏氏后裔从福建、上海、四川等地赶赴绍兴。
有些人已连续多年参加祭祀祖先,有些却是第一次。做酒生意的夏文明夫妇和开苗圃的夏明华夫妇专程从贵州遵义赶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到绍兴来祭祀祖先。
夏文明说:“通过与其他大禹后裔的交流,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75岁的夏明显来自四川达州,今年已是第11次来绍兴参加祭禹。去年,在四川一次宗祠落成典礼上,他遇到了夏文明和夏明华,一番交流后,他们相约今年一起来绍兴祭禹。
乡关万里桑梓情,一代人为了追寻自己的根脉,青丝已变白发,但精神矍铄的夏明显先生依旧豪迈地说,“我还可以再来很多年!”
做公益反赌,成治村理念
“大禹精神”的后代实践
43岁的佀国旗,目前在上海经营着一家戒赌中心。多年前,佀国旗的家人染上了赌瘾,原本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险些家破人亡。为了挽救自己的家庭,佀国旗奔波于全国找人帮助家人戒赌,在不断深入的了解过程中,佀国旗看到了赌博里的丑恶:有人出千作弊,有人设赌设局。这更让佀国旗对赌博恨之入骨,他决定带着家人离开他熟悉的环境,帮家人一边戒赌,一边揭秘赌局黑幕。他变卖了理发店,带着部分积蓄,开始了他的公益反赌事业。
“大禹治水精神可歌可泣,而我做的是疏导大家的思想,让更多的人认识赌博的危害性。”佀国旗说,公祭祖先大禹,让他们禹氏后人能聚在一起,共同发扬家族文化,学习大禹为人民做好事的精神。
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龙华村村干部夏守春每年都来参加公祭大禹陵。一进绍兴他就感受到了绍兴人浓浓的热情,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他很感动。他说,每一次祭禹,主办方安排得细致、周密,让他有回家的感觉。
龙华村以前是个移民村,当时,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村民不满,村两委工作很难开展。对此,村干部们积极发扬大禹精神,开展工作从宽慰民心开始。村干部和区、街道驻村指导员一次次走村入户,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细心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如今,村容越来越美,村民生活越来越和谐。
树不离根,水不离源,人不忘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会长、全国夏氏宗亲总会代理会长夏士延认为,寻根祭祖是一个传承优秀中华传统的好机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也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在拜祭的同时,也能感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借助寻根祭祖,我们要向大禹后人传递优秀的宗族文化、优良家风家规,让后人做讲规矩、讲德行的人。”
为传播和发扬大禹精神,去年,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在河南登封市举办中国大禹文化艺术节,并为大禹像揭碑。登封市大冶镇北五里庙村每到农历七月初一,十里八乡的百姓自发地汇聚于此,举行隆重的“禹王祭典”活动。今年,他们又组织夏氏、鲍氏、夏侯氏等6个与大禹有关的宗亲在安徽巢湖涂山会盟,传承弘扬大禹精神。
夏士延说,我们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大禹精神可贵、后人定当弘扬的结论,催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醒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
文化认同,凝心聚力
“大禹精神”的现实意义
历史,在人类活动中不断赓续;文化,在人类创造活动中不断辉煌。大禹文化、大禹精神已融入绍兴人民的血脉,并以新的形式彰显着绍兴人顽强不息、自主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
人心齐,泰山移。祭禹的背后是文化认同,文化的背后是向心力,向心力的背后是经济崛起。
绍兴民间祭禹由来已久。
前几日,绍兴市水利局调研员、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和中国水利报社(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科教文化部主任高利洪,新昌县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新昌县政协秘书长徐跃龙前往新昌县新林乡祝家庄村考察,发现该村有一处禹王庙,初步认定这是绍兴迄今为止发现民间纪念大禹尚存的禹王庙之一。
据万历《新昌县志》记载:“顾东山在三十三都,县东五十里,世传禹治水时登之,以望东海诸山。”顾东山即今祝家庄后之山。顾东及近邻之先民,为纪念大禹治水毕功于此,修建禹庙,历代祭祀不绝。
邱志荣说,大禹精神所代表的中华人文精神,对我们建设物质、精神、政治三大文明,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具有越来越高的学习、借鉴、继承、弘扬和力行的价值。这也是党和政府现在日渐注重纪念、研究大禹的原因。
邱志荣说,大禹是我国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立国之祖的象征。在海内外华人中,大禹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精神,利民厚生、因势利导的思想,日益凸显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在绍兴大禹陵气势雄伟的正殿两侧,分别立有两块碑,其右侧为《会稽大禹庙碑》,系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李仪祉所撰。从碑文上可以看出,大禹伟大品格和精神形成非一朝一夕。一是历史上不朽之业绩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碑中指出:“思天下大业非一二人所可为力,必众擎乃易举。”二是领袖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领导作用。“而此所谓众者,必有一致之目的,一贯之精神,群策群力,申于一涂,乃可有济。唯目的趋于一致尚易,而精神统于一贯实难。必有一极高尚之人格,其德业可以为全国万世之所共同崇仰而渝者以为师表,始可以合千万人而一之。”三是大禹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品格和精神的象征。“吾华民族每一行业,必有其所祀之神,尚在乎斯。矧天下大业容有逾于成乎!亘古人格容有过于大禹者乎。”此决非短期可成,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聚。
今天的绍兴人,已站在新的起点。尽管前路迢遥,但有大禹文化奠基,文化的血脉不会断流,民族的基因代代相传,我们定会朝着富民兴绍、民族复兴的既定目标,承前启后、负重前行,砥砺斗志、奋斗不止,无数代人的梦想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