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书法祭禹越商大会 >> 焦点
诗外牧童
——访2016公祭大禹陵祭文创作者、中国辞赋年轻一代领军人物李牧童
2016年04月19日 08:55:50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一瓢诗话》有云: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

都说文章功夫在“诗外”,年纪轻轻便能“操刀”公祭大禹陵典礼祭文,章法技巧已是“雕虫小技”,我们试图绕到奇文的背后,探究这位“赋林奇葩,文中翘楚”的“雕龙大略”。

出身书香世家,年少成名

1982年,李牧童出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书香世家。12岁,他便开始写书,至今已出版多本著作。可谓年少成名。

2004年在浙江大学求学期间,李牧童便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出版个人诗集《扬之水》,当时浙大党委书记张浚生阅稿后欣然为他题写书名;2008年,他的《兰婷赋》横空出世,引起了诗赋界的震动,被誉为“赋林奇葩,文中翘楚”;2010年,他与人合著《80后命运书》,在全国掀起了对“80后”的集体大讨论……

“牧童身上兼具了诗人的灵气、士人的风骨、学人的渊博、哲人的睿智和化人的超脱……”这是70岁的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洛阳辞赋研究院院长孙继纲对李牧童的评价。

此外,95岁高龄的古典文学界泰斗霍松林,95岁高龄的共和国上将刘振华,93岁的著名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屠岸,91岁的著名诗人丁芒,81岁的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共中央纪委原机关党委书记晨崧等众多名家巨匠都不掩惜才之情,对这位年轻人的作品与为人大加赞赏之余,寄予厚望。

凭其才华,这位善诗赋、通经史的年轻人先后被选聘为洛阳辞赋研究院副院长、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浙江省辞赋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辞赋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暮春三月,记者约访了李牧童。常闻其名终识其面——眉目清秀、温文尔雅、谦逊随和,浓浓的书生气息扑面而来。

对于他的天赋异禀,他笑言是家学传承。他的天祖是谭嗣同的老师,负责经史方面的教学。一生无意仕途,淡泊名利,屡次拒绝名公巨卿出山之邀。曾在家乡创办过书院,造福一方教育,并干过很多利济乡邦的事情。

“我的祖父精于中医外,擅长诗、联、书法,家父也是天生的文艺料,诗、联、书法、作词谱曲、吹拉弹唱,无所不通,小时候看他下盲棋,堪称一绝,能同时以一敌三。”说起父亲时,李牧童满是钦佩的神色。

家中经史古籍颇多,这种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耳濡目染。他曾闭关读书,光是手写笔记就做了一两百万字。自身的兴趣偏好与后天勤奋精进,成就了今天的他。由此看来,所谓的天赋异禀也就顺理成章了。

曾为伴读公鸡作“诔文”

采访李牧童之前,便闻听他的“朋友圈”皆为文史功底深厚的“老先生”,不免心中有了压力,担心采访难度。

然而,与其交流发现,他是个极有趣幽默之人。“祭文、诔辞(即诔文,哀祭文的一种)等是较难把握的文体,在您记忆中,写得比较有感觉的是哪篇?”记者扔出一个常规式提问。

“《五德先生诔》。”李牧童一本正经地回答。

“五德是谁?哪位先贤字‘五德’……”记者烧脑式检索文史储备,然而无果,深感文史常识被“碾压”,为掩尴尬,举杯抿茶。

“它是我家的一只公鸡。很多年前的事了,它陪伴我读书写作好多年,我挺喜欢它。后来不知为什么,它的身体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双脚不堪承重,一命呜呼……因鸡有‘五德之禽’的说法,所以我写了篇诔辞,题为《五德先生诔》。”记者听罢,入口的茶水险些喷出,他也哈哈一笑,陌生的距离感顿消。

访后,记者竟然真从网上查到此文:“孰料天命难揣,龙骧虎步之壮年,倏忽染疾。初发在表,弗豫。瞬息攻心,沉疴难治。翌日即崩,魂从攸归。呜呼!诸行无常,生死何速……”读来笑中带泪,让人唏嘘光阴。

高考那年,李牧童以622分的文科成绩考入浙大时,身边的人都认为他必读文史专业,不料,他却选择了国际贸易专业。

“我自幼就接触学习文史,并决定贯穿一生,对我而言,并不觉得作为专业去读是最好的选择。”他想跳出这个圈子,尽力去开拓自己的视野、格局和思维模式,多少也带了些为将来谋生的考虑。

“有意思的是,我幼时抓周,从众多物品中,唯独抓了一支笔,且屡试不改。或许冥冥之中老天已经注定了我这一生要走的路,所以又鬼使神差地将我牵引回来……”李牧童说。

而立已过的李牧童有着年长者的睿智,因着多年文字生涯和人情世故的历练,他对为文和为人之道有了相对深入的认知和体会。

“古往今来,读书人和文人多少都有些意气用事、恃才傲物的习气,这也是一种常态,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因为书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读书一定要能钻得进去,还要能钻得出来。如果食古不化,或者只追求精神上的天马行空的话,这就是一种偏执,很难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归根结底,咬文嚼字还只是小学问,为人处世才是大学问,‘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他说,文字和人生其实都贯穿着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文字的中庸之道,在于文质并重;而人生的中庸之道,则在于福慧双修。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的有趣呈现为知识结构的完整,但不炫耀,乐观进取,给人舒服的感觉。与之深入交流得知,他有北漂的经历,适应逆境生存,内心自信,敢于自嘲。

辞赋才子为情留绍兴

辞赋才子,为何驻留绍兴?多情才子为佳人。

“您的文化气质与古城绍兴很相衬啊,选择在绍兴生活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吗?”记者“诱导式”提问,没想到他却直言不讳地答道:“其实更多是为了一个人——我的爱人。”

谈起妻子,李牧童眼里闪烁着幸福的小火花,并用三个字解答了幸福的原因:“她懂我。”他们是校友,相识于多年前的一场宴会,一见钟情。随后虽然一别多年,但各自内心都互相惦念,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牧童的情义,不止是对妻子。对朋友、亲戚,乃至陌生人也是如此。经常会有一些在地方上比较有名望的老先生在出书时请他题词、赠诗、作序或改稿把关,在情理之内的,他都会尽力而为。

他出身寒门,一路坎坷成长至今,经历过很多的曲折,也被忽悠和欺骗过很多次,仍不变本心,善良如故。亲戚或者朋友有困难,向他求助或求借,他一般都会伸出援手,有时接济亲友搞得自己捉襟见肘。还在他少年时,出于同情,追了一个乞丐一里地,只是为了给他自己的两块压岁钱;他也曾给冰天雪地里的赤脚流浪汉送过靴子,并亲自给他穿上;他还捐助过不少“爱心包裹”……

“初读识其人,寒门骄子,志存高远,敦兹实学,年少有为;再读识其才,妙文佳构,文质并重,恢弘壮阔,华章飞扬;三读识其慧,人道文道,贵在修心,大彻大悟,心灵放飞。读罢大作,惊叹作者少年老成,为人为文之道,人生修炼之道,对儒释道理解都有独到的诠释,其心态的历练和学识涵泳中的修为都有过人之处,这即是创作鸿篇巨作之根本动力。此大作是用心修来的,功夫在赋外也。”这是75岁的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副主席李世英在读完李牧童的《兰婷赋》之后的赠语。

诗外牧童,可见一斑。


作者:记者 潘晓华 文 樊蕾 摄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