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古越龙山绍兴酒生产基地,工人正在用竹箬包紧酒坛坛口,盖上坊单,用黄泥封住……这道传承了千百年的黄酒工序,正在经历一个小小的改变——坊单上敲上了酿酒师林仁华的印章。
包括林仁华在内,十多名酿酒师根据各自负责的生产线,在酒坛上署名。“即使保存几十年,我们的酒仍可以追根溯源。”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邹慧君说,绍兴黄酒的生命力在于传统工艺,在于精益求精的酿造态度。坊单实名制的用意就在于此。
“传承经典工艺,传承敬业精神,是确保绍兴黄酒品质的核心。”绍兴黄酒协会有关人士认为,这已经成为绍兴黄酒业的共识。
“用现代工具传承经典工艺,是绍兴黄酒持续发展的路径。”在邹慧君看来,绍兴黄酒酿造工艺能否传承好,归根结底在于人。她以开耙为例介绍,大冬天的凌晨,酿酒师起床开耙,一缸一缸看过去,即使差零点五度,也宁愿再等等;第二次,第三次,不厌其烦,起床观察……“好酒是用心酿出来的。”邹慧君说,酿酒师的言传身教是绍兴黄酒的文化传承。正因如此,在“古越龙山”,每一位上岗新员工,第一件事是拜师,在手把手的过程中,学习工艺要领。
在会稽山绍兴酒制曲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一筐筐被轧碎的小麦,正有序地进入麦曲培养室。“2名工人,每小时制成5吨麦曲。”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黄酒评委傅祖康向记者介绍,它其实是传统工艺的现代呈现,工艺不变工具变,效率大大提高。
麦曲是酿造黄酒的重要配料,绍兴黄酒麦曲传统的制法依靠“手扛脚踏”,劳动强度大,且易受气候影响,质量控制难度大。两年前,会稽山绍兴酒从解剖一粒小麦入手,创新研发黄酒生麦曲自动化生产系统和技术。为提高生麦曲品质,研发人员甚至经过千万次的实验,精确计算出一粒小麦破碎成几块,才能达到最优的制曲效果。实验得出的数据,被植入破碎机的电脑程序,实现智能控制。
在会稽山绍兴酒后发酵车间,绿色地面一尘不染,100多个二层楼高的不锈钢罐安静矗立。“其实,罐里正翻江倒海呢。”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大罐的精妙之处在于,实现了点对点精准控温,酿出的酒品质更安全,此项技术国际领先。“这项设计的思路,正是脱胎于‘会稽山’几代酿酒师传授的心法,把他们的味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觉和经验,转化为大罐上的一个个控制参数。”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绍兴黄酒企业中,以大缸为主角的传统发酵间,规模依然庞大。“大缸会一直保留,因为它是黄酒工艺精益求精的根基。”傅祖康说,它就像基因一样,代代传承,浓缩了传统工艺的精华,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挖掘。
来自绍兴黄酒协会的统计表明,近几年来,绍兴黄酒在总产能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产值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